获奖无数还卖出45万册,社长讲述这本书如何掀起“敦煌热”

发布时间:2023-04-21 09:44:47 | 来源:出版人杂志 | 作者:葛庆文 | 责任编辑:孙灵萱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咽喉之处,古往今来乃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东西方贸易的要道,东西交流的节点。敦煌石窟,正是在此环境之下孕育出的东西方艺术融汇的结晶。美轮美奂的洞窟,千姿百态的雕塑,光怪陆离的壁画,是中华文化的明珠,世界文明的瑰宝。在她2000余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不断传承,敦煌的故事,百岁千秋,举世无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至高凝结。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自强,就需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其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过程中,离不开伟大精神的引领,离不开时代楷模的奉献。

1963年,一位江南少女自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只身来到这个大漠中的小城,一待就是近60年。她全身心地投入敦煌文保事业,把完美再现敦煌神韵、守护莫高窟珍存作为己任。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的唯一自传,以平实隽永的文字,深情记录下一位中国当代传奇女性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一部敦煌文保人的不朽史诗:她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求学的青春往事;她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动人爱情诗篇;她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感人精神……本书收录一批从未公开过的图文资料,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颂扬了感人至深的莫高精神,向世界递出一张独一无二的“中国名片”。

策划理念: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敦煌艺术正是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的绝佳代表。敦煌艺术的闻名、莫高精神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莫高人的奋斗与奉献。他们坚守大漠、薪火相传,自觉担负起保护传承的重任,使岁月侵蚀的一幅幅壁画、一尊尊塑像重新“活”了过来,让曾经的学术“伤心地”变成了以敦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艺术宝库,改写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论断。莫高窟人的精神和故事,是伟大时代的见证和象征,值得书写和传承。

《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主人公樊锦诗正是这群“时代楷模”中的优秀代表,是敦煌这一世界遗产保护的最关键的见证者和领导者。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本书在策划之初,编辑团队就和作者充分探讨,并定下了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樊锦诗的个人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守护者、传承者的群像史,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敦煌的历史见证。在感人肺腑、富于人情味的“敦煌女儿”故事背后,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只有写出时代精神,才能讲好敦煌故事。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也是独一无二的人类遗产,是面向世界的“中国名片”。加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就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本书围绕敦煌文化的历史、保护与传承,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忠实的口述记录,弘扬敦煌艺术与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部可靠的口述历史,本书生动地展现了几代敦煌文保人的艰辛工作,忠实地记录下敦煌莫高窟在不同时期的保护工作,以及敦煌研究院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保护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利用贡献了中国力量。在樊锦诗的自述中还包括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学者专家的真实经历和人生故事,包括大量可供后人借鉴和学习的敦煌保护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展现了感人肺腑的莫高精神。

樊锦诗的人生故事就是一段保护中华之美的故事,保护敦煌就是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的活的历史,是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资源。本书以温润平实的笔调,讲述历史的敦煌与当下的敦煌的故事。季羡林先生指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石窟艺术和藏经洞出土文物,本身具有国际化的禀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外部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心归处是敦煌》讲述了几代莫高窟人的奋斗史,展示了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成果,挖掘整理了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现代精神和世界影响力。它的核心是人的故事,文化与艺术的故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彰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亦是在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敦煌故事的动人诗篇。

本文作者:译林出版社社长 葛庆文

出版经过:

三地联动、多方合力,用莫高精神做出版

本书作者之一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她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文字透出才气和灵气。樊锦诗先生与顾春芳教授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向来谦逊低调的樊先生,曾经多次婉拒各方关于撰写传记的邀约,此次写就《我心归处是敦煌》这部近30万字的传记,实属不易。支持她创作这部作品的重要精神来源,除了顾教授的心灵相通,译林出版社的拳拳诚意,最重要的还是她那颗为了敦煌、为了莫高窟和中国文保事业的赤子之心。

坚守大漠,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甘于奉献——莫高精神流淌在每一位莫高守护者的血液中,也感染着编辑团队。译林出版社专门成立《我心归处是敦煌》项目小组,由总编辑、副总编辑牵头,小组成员汇集全社最为优秀的骨干编辑、营销、发行、设计、印制及融合出版工作人员。从选题策划、素材整理、文稿创作,到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印刷制作,再到出版上市、营销宣传、融合发展,团队的每位成员在每个环节都齐心协力,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在撰稿期间,作者与编辑团队保持了积极的沟通交流,两位作者在北京大学反复改稿,译林出版社编辑团队在南京整体推进项目,敦煌研究院专家在敦煌提供学术审稿和文献、图片支持,三地联动、多方合力,最终形成了这部图文并茂、感人肺腑的敦煌故事。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我心归处是敦煌》在装帧设计上不断调整、力臻完美的细节打磨。为了最好地展现传主樊锦诗温婉坚毅、质朴真纯的独特气质,展现敦煌艺术之美,译林出版社特别邀请敦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摄影师孙志军先生担任封面照片摄影师。孙志军与樊先生共事几十年,他以一个敦煌摄影师的艺术触觉,将心归敦煌的樊先生的恬淡、质朴与优雅定格于封面之上。书法界泰斗沈鹏先生题写内封书名,将对樊先生的尊敬倾注笔端。敦煌研究院赵声良书记亲自为本书腰带挑选了莫高窟第103窟《化城喻品》图,以青绿山水衬托樊先生清雅的气质。封底图案来自敦煌学大师史苇湘先生亲摹的莫高窟盛唐第320窟“双飞天”之一,在哑光金的背景衬托下,飘逸灵动,余韵袅袅,尽显敦煌之美。

本书的整个出版工作期间,译林出版社各部门就编辑重点、装帧设计、图书定位、文本价值、宣传点、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多次商讨,制订了详细的编辑、设计、营销及宣发计划,其中营销时间计划表和宣传铺货计划表都精确到每个时间点、每个宣传和发行平台,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图书上市后,译林出版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营销活动:译林出版社与甘肃省委宣传部、北京大学联合主办《我心归处是敦煌》新书发布会,于图书上市首月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敦煌市委的领导与专家共同出席,高度评价本书的出版;在北京、敦煌、兰州、上海、南京等地举行作者讲座和读者见面会;推动联系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录制专题节目;联系约请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郝春文、敦煌研究院赵声良书记等专家学者撰写书评,并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以及“学习强国”等重要主流媒体平台;联系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凤凰读书、新浪读书、腾讯文化以及“一条”等新媒体平台做全面推广宣传;应用译林出版社新媒体宣传矩阵,在微博、微信、哔哩哔哩网、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媒体和平台同步推送书讯、名人推荐视频;开展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校园(向全国教师赠书)等活动,组织书评评选和团购活动,等等。

除了稳步执行细致的营销方案,本书在宣发时还特别关注不断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及时灵活应对社会热点,注重引导和传递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2020年高考季,“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樊锦诗为偶像,选择北大考古系”的消息尚未大规模传播时,译林出版社即敏锐地判断出新闻发展动势,及时联系两位作者并达成共识、获得授权,代表作者给“考古女孩”手写了一封信,并以出版社的名义向她赠书。几天后,“考古女孩”新闻成为全国性的热门话题,“樊锦诗赠书鼓励考古女孩”的新闻则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的积极全面报道,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好评,有力地推动了本书的宣传,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史”交融,“四性”兼备

民族复兴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本书语言真挚优美,史料丰富翔实,包含两条叙事线:一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二是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迁、艺术价值与保护工作。前景,是感人肺腑的传奇女性故事;背景,是波澜壮阔的敦煌莫高窟史诗;结合人物史、地方史、时代史、心灵史,兼具思想性、文学性、学术性与艺术性。

顾春芳教授除了整理大量口述与访谈资料,还深挖莫高窟的重要价值和敦煌研究院的重大事件,把樊锦诗个人的命运同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把她个人和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结合起来,把她对于文物保护事业的所思所想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作为著名美学学者和作家,本书作者顾春芳教授兼具学者的渊博学识、严谨治学和作家的机敏才思、温润文风。顾教授与樊先生倾力合作,在创作中不断加深了解,并将这份难得的知音之情倾注笔端。樊先生说,顾教授就是“世上最懂自己的人”。本书以朴实动人的文字,详尽扎实的史料,将樊锦诗作为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以及历史的敦煌与当下的敦煌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浸润着文学之美、艺术之美、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在本书中,对人物故事的动情描写、对石窟艺术的精彩刻画、对敦煌历史的宏伟铺衍、对莫高精神的深刻解读,犹入化境,令人沉醉。敦煌研究院赵声良书记盛赞说,“从来没有人以这样独特的角度和美妙的笔触写过敦煌艺术和莫高窟人”。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本书自上市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与好评。无论是文博考古界的学者专家、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无论是与樊先生同时代的老年读者,还是中青年甚至儿童读者,大家无不为“敦煌的女儿”的故事所深深感动。

在樊锦诗的母校,北京大学掀起了“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向‘最美师姐’樊锦诗先生学习”的热潮。在半个多世纪敦煌文物研究保护生涯中,樊锦诗先生身上所体现的做人做事原则,为自己所认定的事业傻傻坚持、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正是对北大精神的生动阐释:一是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二是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三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动情地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出版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必将对考古文保的现实工作产生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叶朗高度评价了本书的美学价值,认为本书“真正做到了有思想、有学养、有情趣”,“全书贯穿了永恒价值的精神,为人生注入了一种神圣性”。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在阅读本书时多次感动落泪。他认为本书的出版对莫高窟、对人类文明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必将对传播中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截至目前,本书发行突破45万册,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本书荣获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图书大奖,包括2019年度“中国好书”、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度中国版协30本好书、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等。在刚刚公布的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名单中,《我心归处是敦煌》荣登图书榜,莫高精神闪耀神州。

融合出版与版权输出:

多维度立体式开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为了最大限度地推动本书来到最广泛的读者身边,在推出精装纸质书的同时,译林出版社还积极策划并开展了本书的多平台、立体式出版项目,包括青少版(平装版),以及电子书、有声书等。

《我心归处是敦煌》(青少版)特别为青少年读者设计,封面采用手绘图,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敦煌历史与文化,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继承和发扬莫高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青少版”入选中宣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等“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少儿阅读节“献礼百年——红色主题儿童图书展”百种图书书目等。

译林出版社与“喜马拉雅”App联合推出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有声书,邀请到著名艺术家田洪涛老师演播,两位作者亲自录制发刊词,敦煌研究院赵声良书记推荐,收听人数近200万人,入选畅销榜及年度推荐榜单。

与此同时,为了让优秀的中国精品图书“走出去”,译林出版社制订了详细的版权输出方案,积极推动本书参加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一系列国际书展。目前,本书版权已输出到香港地区,繁体字版获得“中央宣传部向港澳台出版发行项目资助”,并获2020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外文版权输出方面,于2020年1月在印度新德里国际书展举行盛大的版权输出签约仪式,获得国际关注,之后顺利输出至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俄罗斯和越南等国家。其中,印地文版入选“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俄文版、土耳其文版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真正做到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这部自传凝结了樊锦诗为了敦煌、为了莫高窟的赤子之心,是新中国考古人的翔实笔记,中华艺术之美的口述史,也是几代莫高窟人奉献一生的历史见证。在这里,有温婉而刚强的中国女性坚守大漠、守护中华文化艺术遗产的动人诗篇,有敦煌莫高窟独一无二的历史传承和不朽之美,还有感人至深、代代相传的莫高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甘于奉献”——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莫高精神必将照亮每一位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