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大咖说“书”
发布时间:2023-04-23 16:11:35 | 来源:中国外文局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读书,让人的心灵总在路上,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给人带来无法比拟的体验。
读书,让人打破认知的界限,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外文局所属七家出版社的业界大咖,与读者共同探寻读书的意义,分享他们的阅读感悟,探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方法与路径。
外文出版社编辑总监杨春燕:电子书与纸质书:“手心手背,不可替代”
在传统媒体转型的趋势下,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纸质书的重要补充。二者各有优势,都不可替代。
电子书的优势有三:一是更方便携带。电子书更小巧,更易于展读收放,特别适合诸如通勤路上这样的“碎片化”时间阅读;二是更方便查询检索,对于学习、研究者,往往需要多种书籍同时对参阅读查询,电子书的存储形式就可在这方面发挥优势。同时,电子书可以复制直接引用的特性、全文检索的技术,也为使用者带来了便利;三是电子书在理论上不会磨损和消亡。
纸质书的优势亦有三:首先,作为传统载体,阅读纸质书是人们最熟悉、习惯的方式。这种近两千年形成的习惯不会轻易改变,且给很多阅读者带来不可缺失的“仪式感”;其次,纸质书对视力的保护,要明显优于电子书。由于载体问题,电子书对眼睛的伤害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三,阅读纸质书对客观条件、阅读软硬件等没有任何依赖。电子书则不然,一旦没电或出现技术故障,阅读一事也就泡汤了。
纸质书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这是对著作者、编辑者、出版者和印刷者最完整的尊重,是对知识产权最有效的保护,也是近现代图书馆存在和继续运作下去的物质基础。
新世界出版社社长李春凯:阅读是提升自我、告别焦虑的有效方式
在短视频崛起的大背景下,总有人追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的作用也将更加凸显:读书,可以让我们主动去思考、去沉淀,增强判断力和决策力,是提升自我、告别焦虑的有效方式。
我最近阅读了我们社出版的《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感触颇多,同时也推荐给年轻的读者朋友们。这本书里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学习和成长等话题的多篇随笔。一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用朴素、真诚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感想体会。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跟一位和蔼的耄耋老人面对面,倾听他的迷茫、痛苦,汲取他的智慧、经验。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有时间坐下来安静地读这本轻松、幽默的书,实属难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这本书,站在一代大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刻。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希望年轻的读者朋友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在书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华语教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顾珺:最好的阅读习惯是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首先要读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流水的磨砺、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金子”,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和大师直接对话,这是年轻人成长的基本条件和便捷之路;其次,读书要专博相济,除了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跨专业去读书,有些书看起来暂时无用,但可以开阔眼界、丰富内涵、修身养性,并最终给你的工作以裨益,这是一种“工夫在诗外”的修炼;第三,广读还要与博记相结合,只有记住了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入,才能达到滔滔不绝地输出。
最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今天,静下心读书需要一种自律的生活习惯,比如制定一份阅读计划或设定一个阅读目标,有计划地打卡执行;选择一本喜爱题材的书籍,让自己更容易产生阅读的兴趣;加入一个感兴趣的阅读小组,与其他读者一块分享你的阅读观点和体验;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去安静的图书馆或惬意的书吧,在专注的阅读氛围中,感受读书带来的那份充实、宁静与平和。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通过读书,让我们远离浮躁、富有智慧,成就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邹懿男:通过阅读“仗剑走天涯”
曾经有一封很有名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作者在留下这短短的10个字后毅然决然奔向心中的远方,打动了很多人。2023年4月,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作《那就出发吧,直到世界尽头》的新书。这本书的作者高悦多次跟随中国科考队参加南北极考察、大洋科考、珠峰测量和载人深潜活动,从世界最南到世界最北,从世界最深再到世界最高,有着极其罕有的“走向四极”的人生经历。
都说“世界那么大”,他用许多非常动人的故事道出世界到底有多大,人类能够去到的场景又可以有多么广阔。高悦在提及登顶南极“冰盖之巅”时说,“极寒风雪的考验、远离亲人的艰辛,只有亲历之人才能切身体会。50多天的南极内陆工作,156天的科考生活,让我品味了小说家茨威格笔下的‘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不朽的事业”在哪里?也许有的人像高悦一样已经找到了,但是更多的人仍然在苦苦找寻。
找寻道路有许多方法,不辞职也可以仗剑走天涯,阅读或许是其中一种体验范围最大、过程较为理性、经济成本相对低廉、失败代价又最小的方法。至于通过怎样的途径去阅读,到底是纸质书页还是屏幕下的数字化作品,这不重要;到底是完整的还是碎片化的阅读过程,这不重要;我们从一本书里面学习到了完整的知识还是只有一句话直抵灵魂深处,这也不重要;甚至说,我们要不要去给阅读的行为框定一层额外的意义、要不要给阅读的结果附加上某种预期,这都不重要。一般说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基本的严肃态度,要对过程和结果有基本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这似乎是对的,但在我看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保持愉快就已经足够好——一定不要再去放大我们那些来自现实世界的焦虑,在读过之后再走出去看看,毕竟世界有那么大。
中国画报出版社副总编辑齐丽华:纸质书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会一直存在
不管是数字出版还是纸质图书,都是帮助人们阅读的工具,各自的优势都很明显。
数字出版包括很多方面,像电子书、有声书、影视、游戏等都可归为数字出版。具体到阅读业态,单从电子书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强的便携性,价格便宜、方便携带、精准定位、快速传播等,可以实现阅读的高效化和智能化;而纸质书在前后文索引、内容稳定性、收藏价值、视觉感受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纸质书的质感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设计精美的图书来说,翻阅纸质书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比电子书更加真实、更具有情感性、更富精神内涵。例如中国画报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日本美术》一书,对日本历史、国家、民族进行概述,介绍了日本艺术中的绘画、建筑、雕塑、雕刻、金工、漆器、织物、陶瓷、版画等艺术形式,收录了66套独立版画,复绘制作700多幅插图版画、近140位日本艺术家花押印章及签字摹本,涉及近1000件艺术品,堪称完整日本美术百科全书。像这种类型的书,纸质书的价值非常突出,其精良的内容是电子书无法呈现的。
虽然,随着电子书越来越普及,大多数人会选择纸质书和电子书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但纸质书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会一直存在。作为出版社,我们要将两种方式融合在一起,实现双方的优劣势互补,为读者带来更人性化的阅读体验。
海豚出版社副总编辑胡琴:阅读让我们间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我们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海量内容,对于年轻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一是建议结合兴趣选择有价值的阅读材料,拓宽视野和认知。对于小读者来说,无论是在图书馆、书店,还是在家里,拿起一本感兴趣的书开始读,一场精彩的阅读之旅就开启了。年轻读者可以结合阅读兴趣尝试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投入阅读。
二是建议年轻读者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采用主动的阅读策略。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阅读的重要动力,促使我们不断地寻求新的知识和信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进行深度阅读,多主动思考一些问题,或者做笔记、批注等,这样不仅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会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思考与分析能力。
三是为阅读留出相对固定的时间,把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阅读目标,比如每天或每周读一定量的内容,逐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逐渐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的好习惯,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阅读,让我们得以间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更好地了解世界,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阅读,带我们去享受、去感悟、去分享,也让我们不惧解答人生带给我们的课题。我们期待能为更多的孩子播下阅读的种子,静待它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朝华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晨曦:从书中感受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借世界读书日之机,我想向读者推荐我社不久前入选科技部2022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联合推荐的图书——《出发去火星》。
这本书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科学家团队创作的原创火星科普读物,大量使用了中国自己拍摄的珍贵高清火星图片和视频资料,是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最深度和全面的记录。
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引人瞩目,“探月”“探火”“北斗”“空间站”等一些重要航天事件不断引起国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兴趣和向往。特别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打响了我国“行星探测”计划的第一枪,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
《出发去火星》这本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带领读者走近航天、走近火星。从认识火星到探索火星,从“天问一号”的火星之路到中国航天人“探火”的历史故事,从人类踏足火星到火星的生命探索,这本书一一为我们揭开遥远火星的神秘面纱。
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读了这本书,能在心中种下航天梦的种子,从而爱上中国航天、爱上科学。浩瀚宇宙,神秘星空,将会承载我们的探索、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一同感受科学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