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真谛是为了放下

发布时间:2023-05-04 09:45:07 | 来源:新华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灵萱

有人问先秦哲人:“通过读书,最终得到了什么?”

哲人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问:“那您还每日坚持读书做什么呢?”

哲人微笑着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了愤怒、忧虑、悲观和沮丧、焦虑不安,失去了自私自利,失去了凡夫俗子的一切无知恶习,也失去了对老去和死亡的恐惧。”

在这位哲人看来,读书的真谛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放下!

其实,放下,就是得到。放下了忧虑、悲观,得到的就是舒畅、快乐;放下了焦虑不安,得到的就是宁静安详。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书籍是一种可以用钱买来的智慧源泉,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培根在《论人生》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使人善辩。”

多读书就能通晓事理,胸怀宽广,眼力深远,出言立意不同凡俗;多读书就能见多识广,占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著文立说便会避免贫乏浅陋之病;多读书就会变得才思敏捷,思维缜密,说话做事便能条理清晰。

读书更重要的,正如高尔基所言:“书籍是使我们从死寂的空虚世界看到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的一线光明。”

焦虑的人,通过读书能点燃精神的火炬,让精神重新振奋。焦虑的领导干部也不例外。

我喜欢李书磊在《宦读人生》中所写的两段话:“实际上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读书致用倒还在其次,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相反,只要永怀读书和思索的慧根,又何计其官职大小有无。”

当我们养了心,悟了道,并了悟了人性,洞察了宇宙,人格达到了丰富、威猛与从容,那些世间的小恩怨又算得了什么,那些功名利禄还值得去争得乌眼青吗?

要持续不断广泛阅读

人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这并非是说一本书改变了命运,改变了人生,而是说要持续不断地广泛阅读才能塑造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持续不断广泛阅读,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能一曝十寒。

人们常把读书分为读“有用的书”和“无用的书”。“有用的书”,就是专业的书;“无用的书”就是闲书。但在我看来,只要是好书,就没有“无用的书”,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化解焦虑情绪心理、强大内心的时候,“无用的书”更是有用,有时候会一篇读罢心坦然。

我也曾经因为受冤枉而委屈焦虑,但读完苏轼的《定风波》,顿时从容旷达,焦虑皆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所作。纵观全词,呈现出一种醒醉皆无、喜悲皆淡、胜败皆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这首能改变人的情绪状态的词,谁还能说它无用?

所以,我一直主张,年轻干部要化解焦虑情绪、强大内心,不妨读点文学精品。

实践证明,年轻干部“诗书满腹”不仅会令他气度不凡,更重要的还有助于他开阔眼界、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优化人格、提升素质、增强能力。

古往今来,凡是有大作为、建功立业者,几乎都是有着丰厚文学修养之人。比如毛泽东的文学修养造诣,他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第一,读点好的文学作品,能增加见识,增长才干,起到“辅政”的作用。文学其实是百科全书。它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等各学科的知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位良师益友;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

透过作品,可以深刻认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大师”,说他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认为他从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透过作品,可以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灵活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从而提升领导能力。

第二,读点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优化人格,起到“修德”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体现着“真、善、美”的境界。譬如,凡是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

可以说,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对年轻干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真、善、美”的影响下,年轻干部会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弄虚作假;多一些爱民之心,少一些利己之意;多一些高雅情趣,少一些低级趣味。

第三,读点好的文学作品,能洗礼灵魂,强化正气,起到“抑邪”的作用。美国哲学家理查·罗蒂认为,如果没有但丁、彼德拉克、薄伽丘、乔叟、莎士比亚、培根和弥尔顿,我们今日世界的道德状况将无法想象。

在理查·罗蒂看来,文学具有救赎真理,洗礼灵魂之功能。罗蒂是很有见地的。文学不仅可以愉悦人的内心,还因为它能弘扬正气,针砭时弊,鞭挞丑恶,从而起到抑制邪恶,强化正气的作用。

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片汗青”,不知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慷慨赴国难,戴镣长街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广泛地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丰富自己的才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信》)

疗治人类烦恼的良药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赫胥黎在《科学与教育》一书中有一句名言:“知识,是疗治苦难、罪恶以及其他一切人类烦恼的唯一药物。”

要知道,愚昧从来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能带来幸福的是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读书学习。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读书是疗治人类烦恼的唯一药物。

领导干部如果有焦虑的情绪、心理,内心不够强大,不妨通过读书来化解。读什么样的书?就化解焦虑情绪来说,可以找一点有趣的、易读的、励志的、能给自己带来慰藉的书来读,这样的书可以调剂你的精神。

2012年,我曾经在《羊城晚报》看到过一篇题为《谈当年被撤职后生活:身陷逆境是人生大学》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被撤职的某省原省长写的。请看文章中的几段话:

“四年多前,我经历了一场人生沉浮起落,从中深切感悟读书和图书馆还有一大功用——疗伤治病。图书馆能够帮助人们抚平心灵创伤,摆脱精神困境。”

“正当我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准备大干一场之际,突来晴天霹雳,先是被接受调查,半年后受撤职处分。受处分后,我面对现实,在反求诸己、痛定思痛之际,反复告诫自己:‘败走麦城’,身陷逆境也是人生大学校、大熔炉。运交华盖、遭受挫折,理想信念不能变,精神身体不能垮,不虚度宝贵光阴,不白领人民俸禄,利用赋闲待业之机,读书写作去也。”

“经一年半努力,我完成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初稿,又着手把一二十年前与友人合著的第一、二卷中由我负责‘切块包干’写作的部分进行修订。”

“我重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和布哈林等人的主要著作,阅读、吸收了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近二十多年研究的新成果,收集整理了一批国内外的新史料,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补了许多新史料、新论述、新感悟,每卷各增写了10万字左右。终于,在2010年12月25日,我校对完毕并签发了送往出版社的一、二、三卷全部书稿清样,总算做完了一件事情,顿觉如释重负。非常凑巧的是,那天上午,我刚托人把书稿送出,下午就接到中组部负责人的电话,通知我下周到新工作单位报到。”

“2011年5月,《社会主义五百年》一、二、三卷出版面市。”

“该书出版半年多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学术研究》《粤海风》等国内几十家报纸杂志纷纷发表了书讯和书评文章,或连续数月选载了其中若干章回。”

这里引述的文字有点多,简言之,就是“省长被撤职后坐两年‘冷板凳’,成著名学者:书读进去了,人走出来了”。这位作者2011年2月出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2015年退休,2018年至今受聘于中山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著作《社会主义五百年》(一至三卷)所得160万元稿费,他全部捐赠给了山西省大同市矿区。

书真是“思想的疗养院、精神的粮仓、人生的驿站和加油站”。年轻干部不仅要爱读书,而且要善于读书,带头读书,加快知识更新,拓宽眼界和视野,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增强本领,在新时代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本文节选自《做内心强大的年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