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浇灌巧栽培 开出不一样的花

发布时间:2023-06-27 08:59:1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灵萱

在当下碎片化传播的时代,同一时间干多件事的情形屡见不鲜。在传媒领域,媒体推出的音频内容,便可以解放双手和眼睛,用听觉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随着众多智能化终端设备的出现,音频成为很好的传播载体,出现在多样的场景中。近年来,媒体也频频在音频领域发力,推出众多音频频道、栏目和报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到5家媒体,发现其在音频领域的探索,有可借鉴之处。

挖掘自身特色打造音频内容

通过观察和采访,记者发现,在媒体推出的众多音频内容中,有些媒体开设专门的音频频道,其中包含多个栏目,有些媒体的音频内容以栏目形式为主。总体来看,在形式上各家媒体大体相同,但各有特色。

《新民晚报》新民客户端开办了专门的音频频道——“新声入耳”,其中包含多个栏目。新民晚报新媒体编辑部主任董纯蕾介绍,这些特色音频节目会同步在喜马拉雅平台更新,有聚焦国际新闻的《天下大势》、专注于新闻评论的《快言快语》、关注上海本土文化的《上海闲话》和《我们的节日》等,这些节目都十分受听众的欢迎。而每天早间推送的《新民早报》,则将一天最精彩、老百姓最关心、最有关联度的新闻集纳后,在早上一键送达。

同样,北京日报客户端也推出了专门的“纸上听”频道,开设了多档原创精品栏目,包括《新闻早餐》《北京最新鲜》《新闻我来说》等。多个栏目的不同定位,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新闻早餐》栏目由《北京日报》和天猫精灵联手打造,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和天猫精灵进行推送,内容聚焦早间新闻资讯类。《北京最新鲜》栏目主要关注北京当地的吃住行、购物娱乐等信息,偏向本地生活资讯服务类。《新闻我来说》栏目主要以新闻评论为主,内容则是来源于报纸端的评论内容。北京日报视频直播部主编满志禹介绍,《新闻我来说》栏目中的内容,通常比报纸端的内容更迅速更新鲜。

《延安日报》开设的杨家岭微信公众号内设立的《有声文学》和《杨家岭歌者》栏目,是依托《延安日报》“杨家岭”文艺副刊创办的音频栏目,紧跟副刊的刊发期数进行编发。延安市融媒体中心通联部主任苏东超介绍,栏目旨在将纸质报纸电子化、音频化,从而拥有更多的受众,覆盖更广的范围。“《有声文学》主要朗诵每期‘杨家岭’文艺副刊中遴选出的优秀散文作品,《杨家岭歌者》则主要朗诵每期‘杨家岭’文艺副刊中遴选出的诗歌。”苏东超说道。

2021年9月中秋节之际,《羊城晚报》区街版正式推出《粤讲粤有古》栏目,立足岭南文化传播,深入挖掘有趣、鲜为人知的广州人文故事。羊城晚报时政新闻部外宣新闻工作室副主任谭铮举例道:比如,广式月饼“内卷”史话、历史上的广交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为食猫”鲁迅与“食在广州”、广州有哪些几近失传的一代名鸡、广州咸潮历史等,都是栏目的热门内容。同时,栏目还用粤语推出音频报道,对本土文化进行立体传播。

其实,在2020年年初,《新民晚报》就曾经推出过一档特色音频栏目《申声传情》。围绕新民晚报全媒体各端的战疫佳作,联合上影演员剧团生成音频、海报等相关融媒体产品,由《新民晚报》团队进行制作及全媒体平台推广。“音频节目《我们的节日》,准确来说是一个融媒体项目。”董纯蕾向记者解释说,《我们的节日》系列产品既有图文并茂的报纸版面,也有上海话音频、动画短视频。

好评多样专业度高

声音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传递情感、渲染情绪,其中蕴含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不少优秀的音频栏目推出后,也获得了不少好评。

董纯蕾向记者透露,从喜马拉雅的平台流量看,国际时事类的内容最受欢迎。她说,音频栏目《天下大势》运营一年多来,好评颇多,订阅用户2万+,目前更新65条内容,播放总量超过650万,平均10万+。

新民晚报新媒体编辑部资深编辑、音频产品主管陈莉还记得,在《申声传情》音频节目上线两个小时后,当事人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在微信上转发此内容并表示感谢。“《我们的节日》也得到不少上海本地网友的点赞,有人说画得好看,有人表示上海话很亲切。”董纯蕾如是说。

《羊城晚报》一直深耕岭南,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是一张驰名海内外的岭南文化名片。谭铮说:“作为广东的媒体,我们希望能做出粤语的特色。在这样的考量下,结合语言优势与地域特点,《粤讲粤有古》栏目充满了浓郁的岭南特色。”

满志禹透露,《新闻早餐》和《北京最新鲜》栏目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欢迎。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众多车载大屏都会安装天猫精灵,《新闻早餐》栏目和天猫精灵的合作,也不断拓展了音频的应用场景。

此外,在喜马拉雅平台和北京日报客户端同步推出的《姐妹说》栏目,借助喜马拉雅平台的音频聚合属性,每期都有几万的播放量。

“当下人们阅读纸媒的时间越来越少,2019年延安日报社和延安广播电视台融合之后,我们选择优秀的播音员对‘杨家岭’文艺副刊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从而实现了声音和文字的强强联手,将原本只是平面的报纸立体化、有声化、感情化,从而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苏东超说。

而在主播选择方面,记者经过采访发现,多数媒体出于节目效果考虑,还是秉持了专业优先的原则。

目前,北京日报客户端“纸上听”频道内基本上所有献声的主播都是由记者兼任。部门根据每个人的声音条件,找到适合每位记者的新闻类型,让合适的声线匹配合适的新闻,发挥各自长处。满志禹介绍,除了媒体记者,他们还会和众多传媒类高校合作,让新闻播音专业的学生远程实习,既丰富了音频节目的主播群体,也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在选择音频节目的朗诵者方面,《延安日报》选择了具有40年播音经验、国家一级播音员资质的白小玲。苏东超表示,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白小玲作为曾经延安人民广播电台的首档文学类栏目《文学沙龙》的主持人之一,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年轻人更加到位,她的音质也富有磁性和感染力。

同样以方言见长的《粤讲粤有古》栏目,主播原来在广播电台工作,也有相关音频制作经验,且栏目的创作团队均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们不仅对自己生长的城市有感情,而且也有相关经验。

“朗读者最好是讲述人本身,这样对内容能更好把握。”陈莉表示,最开始,他们也会考虑声音,谁的声音好,便会找其配音录节目,但现在反而不那么在意声音了。“字正腔圆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和内容的匹配度。如果声音具有个人特色,也是一种好现象。比如《爷叔聊股票》栏目,就有一点‘沪普’的发音,反而很有亲切感。”

用好媒体资源加强内容建设

可以看到,媒体凭借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在音频内容的打造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满志禹表示,媒体的每位记者会有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有丰富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供稿源,这一点和其他自媒体相比,主流媒体存在一定的专业优势。此外,北京日报客户端依托《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两张报纸的强大资源优势,不管是新闻评论、副刊内容还是其他类型新闻,都为音频频道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内容。

苏东超也向记者表示,媒体本身拥有大量的稿件资源、音视频资源和优秀播音员资源,可以从中从容挑选适合朗诵的稿件进行再加工,使原本的“读文章”变成现在的“听文章”,便于受众利用就餐、做家务以及上下班路上的零散时间享受“悦读”带来的乐趣,从而节省了阅读的时间,使得受众易于接受。

作为行业报,《中国社会报》有着丰富的行业资源,平时对基层民政工作者的重点关注,让其报道内容贴近生活,故事生动。他们推出的《万卷》和《夜·听》栏目,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受众,很快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中国社会报社专题部副主任周亮表示,行业报的记者长期深耕某一个领域,更容易受到行业内的关注,本身就具有一定规模的读者和受众群体。

中国社会报社事业三部记者、编辑张瑾回忆,有些推送内容积极阳光、充满力量,一些基层民政工作者会将栏目内容的音频播放给当地存在心理障碍、抑郁症、盲人等群体,为他们带去力量。

谭铮对音频类节目的创作空间充满了信心。她说:“对于细分和垂直类受众而言,音频节目有很大空间。”

苏东超透露,下一步,《延安日报》将突出移动手机端传播力,将“杨家岭”文艺副刊上刊发的更多优美文字做成唯美的电视散文、配乐诗朗诵等,在杨家岭微信公众号、我是延安客户端、“学习强国”等不同端口、平台同时传播。与此同时,坚持立足延安,辐射周边办刊思路,同榆林、铜川、宝鸡、渭南等地市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副刊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互交换版面、栏目,共享文学文艺资源。此外,苏东超表示,还可以面向社会,有偿为社团和个人拍摄制作电视散文(诗)、语音朗读等,在增加副刊稿费来源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对于音频内容的未来,北京日报客户端也有明确打算。一方面将继续借助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专业音频平台,把音频的影响力渗透、传达到更多的用户,进一步提升北京日报客户端的融媒体品牌;另一方面,北京日报客户端还将继续拓展更多的音频应用场景,投入到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不断加强音频内容建设,练好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