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领导干部谈调研》:多向群众请教

发布时间:2023-07-12 09:09:33 | 来源:新华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灵萱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二万首。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千百年来人们所传诵。当然,这样的大才子也并非无所不知。有一天,杨万里说话时把“晋于宝”说成“晋干宝”,一旁的小吏告诉他乃“于宝”,非“干”也。杨万里高兴地称小吏:“汝乃吾一字之师也!”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学者向周围的人学习的虚心态度,而能成为“一字师”者,往往也是肯于钻研、知识面广的人。

诚如大家所言,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换言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今全面改革开放,有许多东西我们尚不熟悉。缺乏知识而孤陋寡闻,容易产生片面认识,难以左右逢源、举一反三。黑格尔认为:“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我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若要进步,要成事,需高人指路。当年刘邦打仗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治政不如萧何,但他能虚心请教、学其精华、补己短板、察纳雅言,最后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当过和尚、实力不强的朱元璋,能够战胜很厉害的陈友亮和张士诚,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诚恳听取刘伯温、高升的谋划和指点,长袖善舞,以谋取胜。

老革命家吴玉章有过拜小服务员为“一字之师”的故事。1958年,他应《红旗飘飘》编辑部的约稿,把1942年写的五言古诗《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拿出来抄写。身边一位姓张的青年服务员看到诗中“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两句,不解其意,便问吴老。

吴老说:南泥湾原来是回族聚居地,物产丰富。由于清政府横征暴敛、残酷剥削,逼得回族群众起来造反,被清兵镇压,使南泥湾荒无人烟。那位小同志说:你经常给我们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回族群众造反有理嘛。“回乱”二字,看上去仍觉得南泥湾“成荒地”的责任是在回民身上。吴老赞赏地说:“对,对,对,提得好!我写诗只是沿用历史上的说法,没有仔细推敲。”

经过一番斟酌,把“回乱”改成了“剿回”。符合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既歌颂了回民的革命精神,又鞭挞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后来吴玉章称这位小服务员为“一字之师”。

“一个人必须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而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取得进步,才能避免发生错误和及时纠正错误。”吴玉章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深入群众,放下架子,拜群众为师,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学习人民、尊重人民,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拜人民群众为师,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火热的基层,沸腾的一线,有许许多多没有名气但颇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各有所长,正所谓人才济济也,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博采众长,就能提升灵性、充实自己,将群众的智慧集于一身。只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摸清情况、发现短板、增加本领。

千万不要认为群众的文化水平低,知识面没有自己高,不愿把群众当作老师。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放不下身段当小学生,不仅疏远了群众,容易造成干群隔阂,而且失去了向群众学习的一个个好机会。领导干部再聪明、再博学,也不可能尽知天下事,总有些知识不晓得,总有些经验不具备。智慧从哪里来?来自向别人请教、咨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之时,就是增添智慧之日。

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是领导干部克服官僚主义、勤政为民、彰显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发源的。人民群众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基层是工作实践的大课堂、干事创业的大舞台。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向实践学习,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实质上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毛泽东说过:“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基层的群众最聪明,基层的语言最生动,基层的课堂最精彩,基层的经验最丰富。离开了群众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传家宝永远不能丢。因此,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摆正自身位置,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那里学真经、寻答案,善于运用群众创造的经验来指导工作,开创新局。

只有拜群众为师,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向群众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毛泽东有句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并表示要“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领导干部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要克服高高在上、不把群众放在眼里、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优越心理。近些年,一些领导干部把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深入基层、服务群众、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的好传统丢掉了,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缺少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习惯于用电话、网络与群众沟通,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工作拍脑袋、想当然,丢弃了向基层群众学习的好机会。2019年10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他在文中指出,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把古代的钦差大臣与调研联系起来,指的就是有的领导干部出去调研之前,电话先行、要求这要求那,到基层后端着官架子,颐指气使,自以为是,认真调研少,空泛的指示多。

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一定要摈弃官僚主义、降低身段、俯下身子,以小学生的姿态,虚怀若谷、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请教,倾听群众呼声,态度真诚,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这样才能听到真言,听得入耳入心。如果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不会去倾听群众呼声,也听不到真言。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到福州任职不久,倡导推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提出4点具体要求,第一条就是“要深入扎实,不搞形式主义,要真心实意地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而不是为下基层而下基层”。

“谦恭和之,客必争趋。”应拜群众为师,多向群众请教,多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谦虚谨慎,宽宏大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新的作为。高尔基说得好:“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在群众和下属面前,要做到谦恭而不失原则,委婉协商而不以势压人,态度坚定而不颐指气使。在上一级领导面前,既要敢于陈述己见,又要善于全面领会上级意图,学会适应不同领导的思维方式、领导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许多,更不要巧伪、骄狂、刚愎,应当虚心向群众求教,同大家保持融洽的关系。

只有拜群众为师、善于做群众学生的人,才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先问问群众怎么看、怎么干,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诚恳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从群众的思想和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引领群众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