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 擘画传统文化出版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3-07-14 09:34:08 |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作者:聂慧超 | 责任编辑:孙灵萱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视角,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持续引发出版界热烈反响。连日来,中国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等出版机构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聚焦“两个结合”任务目标,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优秀的精品力作,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汇入并作用于现代化进程,服务于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让新一代读者在秉承文化传承理念的基础上,展开新时代文化对话与创新。

文化家底逐步摸清高位推动新时代重大出版工程

人们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在世界发展潮流中,从融入走向引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相伴随,双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近年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透过一砖一瓦、一诗一画,出版人对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现实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具有了更明晰的前进方向。

面对灿若星辰的传统文化资源,各出版单位精心组织精兵强将,立足自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挖掘,既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又兼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交融互通,打造出种类多、有特色、集大成的精品出版工程,在学术价值和市场影响等多重领域得到了充分认可。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与思想深度,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作序,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出版“国家队”的使命感紧迫感。中国出版集团以《复兴文库》为核心,开发中国革命史民族复兴史产品集群;围绕“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工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以及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出版基金项目等,进一步强化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考古中国、“读懂中国”等出版选题的拓展,正在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产品集群。

四川眉山,三苏祠中,茂林修竹,生机盎然。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里,实地考察这座千年古祠,指出“三苏”对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2023年6月8日,由新华文轩牵头的“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深入挖掘和传承三苏文脉,致力全面构建三苏文献体系,建设新时代三苏文化出版高地。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三苏文化出版工程”与蒙古、阿根廷等国的出版机构签订该出版工程相关成果实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协议,实现国际传播与国内宣传同步开展,不断提升三苏文化国际影响力。

卷帙浩繁的古籍典藏,是我国5000多年历史中积累下的一座座文化山峦。多家出版机构依托扎实的古籍整理实力,致力于集成性、基础性、稀缺性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推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准的古籍出版成果,形成了地方古籍文献整理出版方阵。

近年来,山东出版集团的《齐鲁文库》、贵州出版集团的《阳明文库》、中南出版集团的《湖湘文库》,湖北出版集团的《荆楚文库》、江西省出版集团的《江右文库》、安徽出版集团的《安徽文库》等一批重点出版项目稳步推进,文化家底逐步摸清,研究阐发全面展开,对于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当地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新时代价值。

为了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永乐大典》仿真影印项目目前已累计仿真影印出版存世大典295册,约占存世总量的70%。出版社强强联合也成为一道风景。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分别出版《明文海》点校本与影印本,同时推出,可谓珠联璧合,成为出版界的创举与范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截至2022年年底,《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5个断代集完成编纂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已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靓丽风景线。自2022年11月开始至今,宋画特展陆续走进6个国家和地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当地观众。

实践证明,以实施工程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据了解,中原出版集团在打造河南省重点出版工程“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时,专门成立了中原传媒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还制定了专项考核管理办法,确保项目进度和项目质量,从而保障了项目有序推进。山东出版集团在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方面,给予专业人才配备、专项经费投入、项目配套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短线长线产品齐步走出版借传统文化传承“圈粉”

政策利好促使传统文化出版持续升温,除了传统文化传承重点出版工程释放的文化影响力外,短线类产品满足读者追热点的需求,同样得到出版机构的重视,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快速增长。

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图书种类不断丰富,在传统文化常识、少儿国学启蒙、典籍解读、茶道茶经、故事及典故、家风、礼仪与处世哲学、节日节气、艺术日历、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相对成熟的题材类型之外,中医、农耕、对联、棋类、武学、古建筑设计等出版物也不断出新,让读者得以多方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出版机构在传统文化图书市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中华书局的“中华生活经典”系列、“中华经典藏书”系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传世经典”系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美丽国学”系列,中信出版社的“知中”系列等。

中医药文化具有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正在成为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宋春生表示,该社已经将中医药教育出版向前延伸至幼儿启蒙教育、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提出并正在构建涵盖幼儿启蒙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院校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乃至老年康养教育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终身中医药教育出版格局。同时,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系列、中医经典科普系列、名医名家话科普系列等品牌图书,彰显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把农耕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成为农业出版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编辑、副总经理苑荣表示,该社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农业古籍整理再版工程、大型古籍文献、普及诵读系列融媒体出版产品、中国农耕文化典籍数据库落地落实,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方志编辑出版,打造具有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高质量农耕文化典籍出版及数据库产品矩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薪火相传、世代传承且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总编辑李建廷表示,该社除了让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物“活起来”,接下来会继续在民族文化、汉字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策划出版既能满足普通大众阅读,又可服务于学术研究的作品。

随着“阅读新国潮”兴起,越来越多出版社与大众图书公司被传统文化吸引,并尝试用新的视角和形式去创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作品,这些“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的新潮出版物往往更能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介绍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产品研发与开拓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大虹桥”出版计划,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出版资源向市场转化,建构起大众出版板块新的“四梁八柱”。

北京磨铁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100多种已经出版或在策划中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其中以汉字为灵感来源的稀缺题材作品《中华字库》受到青年群体的持续关注。据了解,《中华字库》线上漫画于2022年11月发布于腾讯动漫、网易LOFTER、快看及哔哩哔哩漫画等平台,其第一篇章完结后在腾讯动漫收获9.8分好评,人气值逾4700万。

“我们一年大概会出品50~80种传统文化类图书,近几年这个数量是逐年增长的。”读客文化合伙人、非虚构产品线主编沈骏观察发现,近5年,关于中国史的畅销书越来越多,漫画类、少儿类居多。其中,读客文化出品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2021修订版)、《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半小时漫画中国史0》等图书在今年上半年均实现可观销量。“我觉得传统文化品类会越来越火,童书是这一类别里的重要增长点。”

在新一轮传统文化热潮中,出版社紧握良机,一方面立足主业,积极策划推出国学、诗词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图书;另一方面也借势营销,将此前出版的相关图书进一步推向市场。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董宇辉从诗词歌赋讲到悲欢离合,让直播间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苏东坡传》《中国文学鉴赏辞典》(新一版)套装数次被抢空。尤其是《唐诗鉴赏辞典》,开创了国内文学鉴赏辞典类书籍的先河,问世40年,累计销售超过500万册,至今仍然是畅销书。

创新性赓续历史文脉传统文化创新与数字时代同频共振

浩如烟海的古籍如何装进方寸大小的屏幕?这是几年前人们发出的感叹。如今,用户对于通过翻页、旋转、拖拽等方式“触摸”经典古籍,已经习以为常。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利用与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方向。近年来,出版机构从数字阅读、在线教育、学术和古籍知识挖掘、新媒体平台建设等方向展开和推进融合出版。

2021年,《辞海》网络版面世,《辞海》成为国内第一部走向互联网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形成了包括网页版、APP版、微信版及硬件智能笔等在内的产品矩阵和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据悉,《辞海》网络版年内将迭代至3.0版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悦读中医”知识服务平台订阅用户目前超过150万人,“中医数字图书馆”覆盖院校图书馆超过200余所,“医开讲”APP汇集了超过800种教材和20万个教学辅助资源。

2022年上线的由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再度带来新可能。据字节跳动公益古籍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识典古籍”平台实现了分词检索、字典音义、繁简转换、图文对照等功能,正在探索文白翻译。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抖音集团三方将以古籍智慧化服务为突破口共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提升典籍活化利用的效能。

在传统优秀资源与现实新鲜元素的碰撞交融中,除了系统整理古籍文献,出版业还通过举办有品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出版物专题展览、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经典诵读等推广活动,积极探索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短视频创作、数字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结合的新路径,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

2021年2月,《典籍里的中国》播出,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表述出我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的闪亮典籍,为出版机构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提供了鲜活范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创作了《新时代的中医药》等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纪录片,还尝试打造中医药文化动画连续剧《中医世界漫游记》。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热潮之下,目前业内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文旅是出版物目光聚焦的又一片热土。比如,中原出版集团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大研学工作推进力度,利用遍布全省各地的新华书店,与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密切合作,以文化+教育+旅游形式,把新的阅读形态植入学校和社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中原特色文化融入研学文创。山东出版集团充分利用曲阜作为孔子故里的文化底蕴,以中华传统文化研学营地作为交流平台,增进中外青少年的文化互通。中国农业出版社与农业博物馆、茶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有关农耕文化的主题活动,让优秀农耕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让广大读者在活动中充分了解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永久魅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在新时代,为更好地传递这一强音,出版人须将眼光放得更远,步子迈得更大,以更大的气魄、更长远的规划,力争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价值的精品力作,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版力量。

(聂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