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灵魂教育

发布时间:2023-08-18 08:59:50 | 来源:新华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灵萱

拿到《心灵的教育》,初读、再读......直至爱不释手!本书共九章:第一章阐述了对生命、心灵和灵魂教育的深刻思考与感悟。第二章讲述了作为教师的成长经历和体会,包含了对课堂教学的长期实践与探索。第三章阐述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表达了对教育使命的深切体认。第四章阐述了教育价值引领与学校治理现代化,重点是对校长领导力的探索和研究。第五章阐述了顺天致性、尊重个性、解放心灵、舒展生命的教育文化与人才成长规律。第六章阐述了家国文化的基因和家庭教育的智慧。第七章阐述了教育与人生的关系,蕴含着信仰、希望和爱,饱含着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第八章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是关于文化与教育的哲学思考。第九章探索了人工智能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展望了未来教育的美好愿景。

《心灵的教育》中的思想观点,故事情节,直抵心灵。通过阅读加以体会,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对教育事业多深的热爱和执着才会有如此深刻的领悟!我不禁深思.....这里,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收获和感想。

一 、教育情怀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厚情感,这与作者幼时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母亲是教师,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那么辛苦而坚强,备课、批改作业、操持家务,整日不停地干,永远无怨无悔。作为母亲,她对孩子生活上关心、品行上严格要求。作为教师,她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当我也做了教师之后,母亲对我说:‘当老师要爱学生,不爱学生当不了好老师。’从母亲那里,我感受到了教师的辛勤和无私,感受到了母爱的深厚和博大,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坚忍不拔”,“听父亲漫谈,在我是一种享受。由此我了解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知道了屈原、李白、陶渊明,知道了‘凿壁取光’的故事。父亲在医院工作,懂医学,善书法,阅历广,为人端方厚道,喜欢读书思考。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以诚待人,宽厚待人’,‘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学习’。父亲的人格与学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了我对文化的兴趣”。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根基,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培植了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也在作者儿时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做泥土的事业,用祥宁的光明善好去温暖他人。“泥土最珍贵。将美德的种子种进心灵的土壤里,种子孕育生长,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绽放华美与精彩。教育是播种,是厚重质朴而又光荣的事业。”作者如是说:“人可以如泥土一般质朴,平凡无奇。但平凡正是美的极致,正是平凡的泥土中诞生了硕果与丰收。付出智慧汗水,才有桃李芬芳。让教育离泥土再近些,让泥土孕育丰硕的收获,这是新时代教育的希望。”这粒种子在作者心灵厚实的泥土中破土、发芽、生长,终长成如《心灵》封面的那棵树般:树心、树人,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二、热爱与点燃

作者踏上讲坛所教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了备好这一课,他几乎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整整写了一大本备课笔记。他反复阅读课文,总觉得文字后面有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美感需要去品味、去体会。读了《朱自清传》,对朱自清先生有了形象的了解。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他感觉自己逐渐进入了朱自清先生的心灵世界和《荷塘月色》的艺术境界,与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好像都有了情感、有了生命似的,在他的心中活了起来,一种如月光般朦胧而纯净的情致萦绕于胸。我曾有幸当面聆听了作者的一次报告会,他在讲到自己由于长时间伏案备课,以至于桌面磨出了俩深深的肘印时,我的眼眶是湿润的: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啊!因为热爱,所以乐于奉献。因为热爱,所以富于创造。正是因为热爱,才会用自己的热量去点燃生命的火种。

真正的教育是灵魂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要点燃生命的火种,要以人为本、合乎人性,尊重人的个性、珍爱人的灵性、提升人的德性、启迪人的智慧、发展人的能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教育应该让学生享有健康幸福,过自在的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要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和留恋的地方。教育的要义是为了人的健康、幸福与发展。德是教育的根本,智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灵魂。

三、涵养美德

树人先立德,立德先立心,一德立而百善生。这一思想贯穿在《心灵的教育》始终。“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真善美的根基,是人生幸福、生命发展、世界和谐、人类和平的基石。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道德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道德的世界,才是一个能长久和平的世界。”人类文明最初的起点始于善性。当人选择在困难中帮助他人、善待自己以外的生命时,文明方能开始建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向善、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己身上美好的善根,克服兽性,转向人性,修养善性,培养德性,传递爱与慈悲,实现生命的价值,修炼高贵的灵魂。

作者身体力行诠释了这一点。汶川地震的余震尚在,作者就带队到重震区,在树林,在户外的帐篷,和孩子们在小黑板上写下:爱!《心灵的教育》中作者多次提到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民族魂,倡导学生做公益等。因为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涵养,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造就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修身养德。德是青少年心灵的底色、人生的方向。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向未来,教育更应该以德为先,固本培元。德为才之帅,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中国教育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才能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有德而厚道,当为大德;有识而深邃,斯为大识;有才而性缓,当属大才;有学而谦逊,应为大学;有爱而无私,定属大爱;有勇而涵容,方为大勇;有智而心和,定为大智。”

四、心灵的感悟

阅读《心灵的教育》如面对一位温文如玉的君子,心灵得以净化,思想终被点燃,被作者的思想、文字所温暖着。

掩卷沉思,回顾自己这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与作者有许多心灵的相通。其实教育就是,即使你在阴凉处,我也要把光给你挪过来,照亮你,点燃你;好的教育者就是温暖别人。

有幸从事教育事业,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安心于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坚守教育良知,这也正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正是从平凡的工作中,我体验到了教师的辛苦和幸福。多少个日子,我将满腔的爱献给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工作兢兢业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指导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关怀学生,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自己的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倾注心血和汗水。每当看到学生的笑脸,看到学生的进步,我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教育是通过现存世界的文化而导向人的灵魂觉醒。教育的灵魂是爱。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心灵对心灵的唤醒。我热爱学生,向学生传递教育的温暖,奉献自己真诚的爱心。对学生的爱心,化作春风,吹开学生的心灵;化作春雨,浇灌学生的心田。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教育向善,引领人向着真善美,追求爱与智慧。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要将其内在的能量唤醒。孩子的内心就是一个蕴含宝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良知、有智慧、有理性、有激情、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火种。如果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我将以《心灵的教育》为指导,始终不渝地秉持着以爱育爱的宗旨,自觉地实行心灵教育的使命。

我从事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业——教书育人的事业,塑造灵魂的事业。这温暖的事业,温暖着我和学生的心;这教育的诗篇,伴随着生命的茁壮成长。珍爱生命,塑造生命,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伴随着教育这阙弘大的交响乐而来,我深感时代的洪流激荡,深感祖国的繁荣伟大,深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热爱和深厚的使命感。我真想由衷地说一声:今生能从事如此伟大而温暖的事业真的很幸福!(根据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翟小卿《心灵的教育》一书书评摘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