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一辈子的事》: 悄然绽放的文学梦

发布时间:2023-08-25 08:54:01 |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尹小华 | 责任编辑:孙灵萱

王贤根的访谈与演讲集《梦想是一辈子的事》(新华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集结的29篇访谈与演讲稿,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纯朴清新,像一朵五色花竞相绽放,每一片开出来的花叶和吐露花芳的花蕊,都各美其美。

王贤根出生在浙江义乌苏溪镇巧溪村,自幼徜徉在老街旧巷,故乡的热土培养他长大,身上始终流淌的是故乡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凝聚的热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其心中萌发起文学梦想。王贤根应征入伍后,仍然心系故乡,无数次梦回故里。正因为对故乡如山似海的深厚情感,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浸染故乡的情结。

后乡土时代,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传统乡土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如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刻画生动的农民群像,展现新时代农村人的风采,破除读者怀揣的陈旧刻板印象,文学的乡土书写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新路径和新标识,也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应当肩负的时代责任。鲁迅曾说,乡土书写在本质上是“侨寓文学”,大多是居城望乡的人们“用笔写出的胸臆”。本书结集的《故乡是作家生命与灵魂的根》《童年记忆是我们创作的精神故乡》《我们是大地上生长的庄稼》等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故土的钟情与热爱。王贤根以饱蘸泥土芬芳的笔墨,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义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作品的环境、心理和场景描写,以家乡的发展脉络和人物塑造,以及叙述、对话的口语化表达,凸显出浓郁的民间风格,激发出文学丰盈的活力。王贤根将所熟悉和深刻感受的生活中选择创作素材,以文学的形式呈现于读者,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热爱故乡,描绘故乡,站在更广阔的地域回味故乡,以历史与时代的目光审视故乡,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情感。”当王贤根得知,义乌市志编辑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对明代戚继光招募义乌兵南下抗倭寇、北上守长城史实挖掘时,便踏上了采访之路,到长城脚下,住入义乌兵后裔的家,了解体察他们的沧桑经历,他们祖祖辈辈几百年口口相传的笃定的义乌情结,又深深感染了王贤根。于是,他自费三赴长城脚下、三回义乌采访,与人合作,于2011年执笔写出了二十八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千年守望》。作品反映出来的历史文化、英雄群像,恰恰是源于他对家乡的爱,同时也成就了这部作品的历史性、革命性和现实性。

王贤根入伍后,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秘书等职务,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得到了很大锤炼,国防绿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火热的军营生活不断感染和激励着王贤根,让他经常吮吸到清新的空气,身上的热血总在沸腾,始终充满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书写了大量讴歌军营和军人的优秀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利用半年时间,采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援越抗美将士,然后形成的报告文学《援越抗美实录》。出版后,几个月内发行30万册,南方日报连载四个半月……许多当年援越抗美的将士,噙着泪给王贤根写信,叙述看书时的心情,为他们被埋没二十五年的这段经历,向世人喊出了真实的声音。我们赞美王贤根的文采、勤奋与执着,更应该肯定的则是他字里行间充斥着的浓浓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军营和军人的热爱,还有他作品中饱含的那些正能量,使他成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军队的军旅作家。

这么多年,文学浪潮一波接一波,王贤根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抵触一切新的思潮,而是淡定从容,观察思考,一直有自己的坚守和追求。尽管在潮头看不到他,但大浪过后,泡沫消失,发现他的作品沉甸甸仍在那里。但凡读了他的作品,都会惊异它的分量和与众不同。当年王贤根采写《援越抗美实录》时,是冒着被处分风险的,但他认为,自己是做一件我国我军文学工作者没人做过的事,是以报告文学形式将这件大事记载在我国我军的史册上,也记载在文学的史册上。该书出版后,王贤根首先想到的是敬奉军艺文学系主任王愿坚。那时,王主任正在住院,他在病床上翻着书说,贤根啊,我要为你说说话。王贤根看着重病中的老主任非常感动。后来,王贤根又两次去医院看望王主任,他依然激情地谈论文学的创作。正是有了王主任的激励与关怀,才使王贤根又创作了《西线之战》。

王贤根对文学孜孜以求,坚持不懈,也结识了魏巍等忘年交。对于援越抗美话题,王贤根与魏巍有许多共同语言,交谈也很深入。魏巍是亲历援越抗美的亲历作家,写出一批报告文学,大都发表在《人民日报》。当王贤根拿着《援越抗美实录》向魏巍请教时,魏巍得知他没有去过越南后说,你没有去过越南,能写出一本书,值得庆贺。有一次,王贤根回老家探亲,到上初中的母校看了看,返京后,请魏巍题写了“浙江义乌苏溪中学”。当王贤根下一次回乡探亲时,发现魏巍的题字已制成校牌,赫然悬挂在校门旁,师生的校徽也用了他的题字。北京夏季奥运会的那天晚上,王贤根到医院看望魏巍,就在那个礼花盛放的夜晚,魏巍永远离开了我们。不久,王贤根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多家报刊选用,也表达了王贤根的感怀之情。

文人是要有格局的,也是有情怀的。王贤根认为,人各有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作家,最好是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刀刃上。人的一生,能写出像样的文字,是一种庆幸,也是一种追求。钱多少算多?够用就行了。有价值的题材,贴钱也要写;没啥价值的东西,给钱再多也淡而无味。所以,当上海一位老板邀请王贤根,以每千字三千元的报酬让他写报告文学时,他婉言谢绝了。

多年的创作实践,让王贤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刻地体会到:文学的梦想是一辈子的事,梦想的实现,像人生之路,总是弯弯曲曲的,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戴望舒有言,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嫩的花来的,这要去攀九年的冰山,要去航九年的旱海,采得金色的贝,还要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在这般持久的不懈的追寻中,它在一个暗夜中悄然地绽放了……(尹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