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手记 | 红色传承 岁月留声

发布时间:2023-12-22 09:57:41 | 来源:新华出版社 | 作者:王双 | 责任编辑:孙灵萱

编者按:一部经典图书是如何产生的?离不开作者的写作初心、创新创意和呕心沥血之功,同时,“为人作嫁衣”的出版人同样不可或缺。出版人——策划人、图书编辑、设计师、校对员、印刷人、发行人、书店人,在一本书出版和流传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在一本书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新华出版社联合《出版人》杂志,推出“出版人手记”专栏,为读者讲述每本书背后的出版故事。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每个选题的来之不易,看到每个段落的字斟句酌,看到每个封面和书名背后的用心良苦,也能看到一群可爱的出版人,他们是这么认真、这么努力,他们的故事或许并不惊心动魄,但一定鲜活生动。就让我们从另一重角度去审视手中的书,去感受每一本书诞生的别样精彩吧。深夜痛哭后仍然初心不改,才有机会在出版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2023年的12月13日,北京迎来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洁白的雪花纷纷洒洒,堆雪人、打雪仗、拍雪景,大朋友、小朋友们都尽情享受着初雪带来的快乐。与初雪一样令我开心的是,《红星闪闪:听爷爷奶奶讲述先辈的故事》一书在这天也出版了。轻抚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回忆起本书的出版过程,我不禁感慨万千。

传承红色精神的初心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见证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结着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红色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给予人精神洗礼的生动教材。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机会与多位革命者后代接触,听他们讲述先辈的革命事迹,每一次,都会热泪盈眶。

本书主编萧南溪奶奶的父亲萧锋将军,12岁就参加了革命,指挥并参加过1365次战斗,6次身负重伤,他和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一样,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萧锋将军从参加革命起就开始写日记,64年从未间断,用日记的方式填补了“战史”的空白。他曾和萧南溪奶奶说:“我成千上万的好战友,有的能打仗,有的有文化、有能力,但他们都走了……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把他们的光辉事迹写下来,传下去。”

把战友的革命事迹“写下来,传下去”的信念,让萧锋将军笔耕不辍64年;而父亲和其战友的革命事迹,也激励着萧南溪奶奶不仅要传承革命光荣传统,更要在弘扬红色基因的道路上矢志不移。自2010年开始,她和许多革命者后代就在江西干部学院开设讲座,和学员们一起谈初心、话家风,到全国各地宣讲,把红色精神、红色家风送到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

主编李燕梅,曾任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与萧南溪奶奶相识多年,二人志同道合,致力于红色故事的宣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我们想请萧南溪奶奶和李燕梅老师主编一本面向青少年,有温度、有力度的红色图书。

我们的想法得到两位老师的积极响应。二人做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她们先后联系了革命先驱马骏、“红色大管家”毛泽民、新四军军长叶挺、“龙潭后三杰”之一熊向晖、“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隐蔽战线烈士刘光典等25位革命先辈的后人,大家都很支持这一想法,认为这是在做一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好事。

25位爷爷奶奶立马行动起来,一点点收集资料,一遍遍修改文字,整理了约10万字、30余张珍贵图片,以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实负责,既对前人负责又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将革命先辈的事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力争将本书打造成一首献给革命先烈的正气歌,一部为青少年注入精神动力的红色精品。

编辑中的一次次感动

能参与这样一本书的编辑工作,以出版人的方式向革命英烈致敬,我备感荣幸。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去到革命者后代家中,同他们核实一些历史史实,挖掘更丰富的史料细节,收获了一次次的感动。

认识宋振镛老人是在几年前的一次纪念英烈座谈会上。也许大家对宋振镛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说起“小萝卜头”宋振中,大家一定不陌生。“小萝卜头”是我国年龄最小的烈士,而宋振镛老人,便是“小萝卜头”的亲哥哥。

2023年3月的一天,我再次来到宋老家中。屋子并不宽敞,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宋振镛老人早已为我泡好茶,慈祥地对我说:“不要急,先喝口水歇一歇,我们再开始。”一口暖茶下肚,褪去了来时的疲乏,也让我对眼前这位老人更增添了一丝亲近。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妈妈抱着弟弟离开我们的背影,当时弟弟才1岁,还那么小。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永生。”时隔70多年,宋振镛老人想起离别的那一幕,仍忍不住潸然泪下。“父母和弟弟留给我的记忆太少了,在他们牺牲之后,我花了几十年时间去了解父母和弟弟的故事。”宋振镛老人从1964年开始走访父辈难友等知情人,脚步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在小说《红岩》之外,更多的史料多次让这位烈士之后动容。之后,他开始走遍全国,将父母、弟弟的故事分享给孩子们。“宣传父母的故事,也是我继承他们遗志的一种方式。如今,我已经80多岁了,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会坚持下去。”

告别宋振镛老人的时候,已是傍晚,他和老伴正好有事外出,遂与我一同出门。我提议打个车送二老,老人家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我们腿脚还利索,坐公交就可以。这点辛苦算得了什么。”落日余晖下,两位老人搀扶等车的背影让我动容。

让我落泪的“小萝卜头”

“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牢房的力立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2022年,红色儿童剧《大豆谣》上演,也让大家知道了祖国的西北还有一位“活着的小萝卜头”。

1940年,仅8个月的罗力立随革命父母入狱。在长达6年多的监狱生涯中,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严重缺乏营养,小力立看起来比一般同龄儿童瘦小许多,后来被称为“活着的小萝卜头”。监狱里的小力立捡到了一粒大豆,吃后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这让她的大狱友“西部歌王”王洛宾深受触动,为小力立写下了这首《大豆谣》。

“小力立,笑眯眯,妈妈转身泪如雨。街头上叫卖糖板栗,牢房里大豆也稀奇。”听着《大豆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巧克力、棒棒糖、冰淇淋……现在的小朋友幸福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如果不是这些历史,如今的读者们恐怕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大豆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罗奶奶用她的亲身经历,对青少年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红色教育。

无法忘记的“追寻”

《潜伏》《风筝》《无间》……近年来,很多热播剧真实再现了战争年代隐蔽战线上的惊险故事,将无名英雄的事迹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英雄们隐姓埋名,深入龙潭,于无声处建奇功。然而,现实远比电视剧里来得真实鲜活。刘玉平爷爷的父亲刘光典,便是众多无名英雄中的一位。

刘玉平爷爷的办公室坐落于一处四合院的一间偏房中,面积不到10平方米,却满满地存放着关于他父亲的资料。年过七旬的刘玉平爷爷多年来苦苦搜寻、挖掘、宣传父亲刘光典的事迹,现已头发斑白,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但他仍精神抖擞,充满干劲儿。

“父亲在我1岁多时就离开了我。我曾多次问母亲,父亲去哪儿了?母亲对我讲:‘等全国解放了,你的父亲就会回来了。’可是父亲一直没有回来。母亲悉心抚养子女,默默支持着丈夫的革命事业。几年后,母亲病逝了,年仅32岁。她到去世也没见到自己的丈夫。”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刘爷爷的眼中泛起了泪光。

哪个孩子不想念自己的父亲呢?“自己的父亲是谁?他在哪里?”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刘玉平爷爷追寻了大半辈子。

1991年,刘光典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8年,刘玉平爷爷到台湾将他父亲的骨灰接回来安葬。

追寻父辈的足迹,宣传父辈的事迹,成为像父辈一样高尚的人,是刘玉平爷爷,也是众多革命者后代一直在做的。

马克思曾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感恩先辈先烈的奋斗牺牲,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奋进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增添开拓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我想,作为一名出版人,把革命先辈的事迹记录好、传下去,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也许是我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的要求,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我们力求真实,有时为了核实先辈的生平事迹,要反复查找资料;因为这本书的读者是青少年,所以我们尽量用通俗、饱含情感的语言,选取最能体现革命先辈精神的生动事例;我们在书中还附了若干历史图片和音视频,帮助读者增强阅读的鲜活感和记忆。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这些红色经典故事历经时间淘洗,历久弥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作用。红色传承,岁月留声,让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各位作者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王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