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水平的书画修复师不过百人 书画修复人才缘何如此缺乏

发布时间:2024-03-04 09:03:23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舒光强 | 责任编辑:孙灵萱

作者:舒光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修复与材料研究中心负责人、古书画修复师)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人们见识了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师们的风采以及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文物修复师分为多种,其中一种专门修复古书画,他们被称为“书画郎中”。

虽说“纸寿千年,绢保八百”,但随着时间流逝,材料老化后极易断裂破损,若保存不当,还会出现鼠咬、虫蛀以及霉斑等。为了再现书画原作的魅力,就需要进行修复。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50多万件(套)国有书画文物,其中完整的作品只占23%左右,七成以上的作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亟待修复。

然而,书画修复人才十分紧缺,目前全国高水平的书画修复师不过百人。按照目前的修复进度,要将破损的书画类文物全部修复完毕,可能需要千年。

书画修复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书画修复包括洗、揭、补、托、全等5道核心工序。如果细分,则有20多道小工序,包括揭芯、挖补、隐补、清洗、嵌折、全色、接笔等。每道工序都需要具体的工艺,有固定的手法,在操作中有相应的注意事项。要把所有的修复技艺、修复手法都掌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要掌握其中的诀窍,还需要反复实践。

过去,传统修复作坊中的学徒大多从14岁左右开始学习,到24岁左右开始自立门户。在10年左右的学习中,学徒从辨认材料、工具以及制作糨糊、托染镶料、托覆褙纸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后,才能掌握一手系统而扎实的手艺。

今天,书画修复工作者多出自大专院校。在学校,理论学习多,动手实践少,并且所学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往往要拜师从头学起,此时他们年龄大多在22岁以上,错过了学习手艺的最佳年龄。另外,书画修复是一件十分磨性子的工作。要想从事这个工作,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很多年轻人即便学了书画修复,也没有毅力坚持在这一行干下去。

书画修复,入门容易做起来难。书画修复工作始终需要在科学保护与艺术审美之间寻求平衡点,不仅要对书画进行物理修复,更重要的是要再现书画的艺术价值。这要求修复者要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比较扎实的书画功底。

书画修复讲究技高、材美。技高指修复师要具有高超的修复技艺。这与修复师的从业时间、个人修养、秉性和悟性有密切的联系。材美指要有好材料,否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下,许多历史上常用的材料已经失传或发生改变。比如,明代中期的泥金纸、明代晚期的板绫、清代中期的蜡笺纸等的制作技艺已经失传;古时候国画颜料主要以矿物和植物颜料为主,当下则多用化学颜料。修复书画,使用的纸张和颜料如果跟原作不一致,会带来极大的麻烦——轻则影响修复效果,重则可能对原作造成伤害。为了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修复师要像科学家一样,先研究出尽可能贴近原作的修复材料。上述这些对书画修复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造成书画修复领域成才率比较低。

不仅修复人才匮乏,现有的修复师队伍还老龄化严重,导致修复人才青黄不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大博物馆还有不少书画修复高手。如今,那些修复高手相继离世,当时学徒辈的修复师也到了退休的年龄。所以,现在还在一线工作的技艺过硬的书画修复师已经屈指可数。

一边是成千上万的书画文物亟待修复,另一边是修复人才奇缺。因此,加强书画修复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现实中巨大的人才需求,需要通过院校来进行大规模人才培养。如前所述,院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弱、缺乏实践经验等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要进一步改革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建议将学院制的教育与师徒式的传承相结合,让学生既掌握书画修复的基础理论,又掌握材料工艺和修复方法,同时还兼具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

很多书画修复高手都有独门绝活。可以通过举办业务培训、学术会议等方式,鼓励大家摒弃门户之见、加强业务交流,加快书画修复人才培养的步伐。比如,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202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启动“传统书画修复人才培养”项目,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自身教学与研究优势,邀请高校、博物馆、企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修复师,共同培养传统书画修复人才,深受年青书画修复工作者的欢迎。

修复一幅古字画,就是恢复一段历史和文化。我们期待更多青年才俊加入书画修复这项神圣的工作中,让更多破损的古书画再现往日神韵。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8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