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点滴成趣落笔心

发布时间:2024-03-27 17:23:03 | 来源: 博览群书杂志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灵萱

《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撰写发刊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我们的追求,“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这本杂志坚守39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介

点滴成趣落笔心

◎ 蒋登科

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带有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不是在书斋里长出来的,而是需要作者扎根生活、深入民间,亲身体察,再经过反复提炼、打磨,最终才可能创作出具有底蕴、感动读者的作品。

《如雾起时》是一本体量不算大的当代诗文合集,包括“甲辑风光”“甲辑世间”“乙辑诗歌”三个部分。作者高永伟系《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社长助理、记者部主任,长期在新闻出版行业工作,他因此有机会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他更是深入到乡村、自然之中,切身体验祖国山川之秀丽,乡村之巨变,并由此升华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感悟与认知。

不过,收入《如雾起时》的作品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它们是新闻的延伸,或者说是新闻引发的感悟和思考。和新闻追求外在的真实性、事实的准确性、表达的直接性、语言的直白性等特点不同,这些作品更多地记录了作者内心的体验,既体现了记者的敏锐,又表现出作家的内敛,可以看成是作者对新闻事件的再思考、再发现、再创造,具有更多的个人性元素。它们是作者的记者生涯的“副产品”,已经延申到文学创作的新领域。作者说这本书是“致敬木心”的,我们由此可以揣测作者的艺术取向:篇幅短小,感觉向内,带有哲理性。比如《天镇》:

阴山余脉,东南走天镇,收于环翠山。龙脊横亘,气度雍容。山上不见树木,赤山裸石,刀锋凌厉,笔笔雄浑。山体苍黛色,平畴之上,飒然成山。真天骨也。

这段文字用简短的篇幅,带有节奏的语言,文白夹杂的表述,写出了“阴山余脉”的特色,而作者最终想表达的是一种屹立大地的傲然风骨。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高永伟的产量并不高。《如雾起时》收录了作者近10年来到各地采访的见闻与所感,文体包括散文、诗歌、散文诗,总共才100余篇(首、章)。就文体来看,散文和诗歌都短小精致、有感而发、感悟独特,情绪饱满,涉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有乡村体验,城市感想,也有个人思考。就表达看,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把控能力,既注重客观描写,又充满语词的跳跃和诗意的想象,使作品既具有踏实的现实基础,又有诗情画意的灵动,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作者还善于借鉴传统的话语方式,在句子中使用一些四字词、单音字等,使表达干净而有韵味。就篇幅看,这些作品大多为短章,只是记录作者的所见所感,不加敷衍,但又点滴成趣,令人回味,类似于读图时代的小视频,非常适合读者的阅读趣味。

或许与作者的记者身份有关,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作品所涉及的地域非常广泛,既包括东北、江南、京、沪,还包括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作者没有去探索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而是将视野聚焦于自然、风光和现实的点滴,大山、河流、高原、草原、雪山、戈壁、湿地等成为他作品的精神骨骼,草木、牲畜、特产、美食等为他的书写提供了人文底蕴。作者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融合在细腻的文字之中,仿佛带着我们漫步在祖国的大地上,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生出了对生态文化、自然风光的关注,可以为净化读者的心灵,拓展读者的视野发挥独特的艺术作用。作者笔下的《哈密》是这样的:

道路沿着河道延伸,在山间的谷地穿梭。一侧的山体不再是平滑的锦缎,也没有了松林,遑论麦田与草甸。触目是散落的石头, 一团一团叶片很硬的草,附着在石头间的罅隙里。已然换了一个世界。

因为“一道山梁几重天,因为这是天山”,通过哈密的山、路、石、草写出了对哈密地理环境、自然状貌的体验,并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将思绪和感触延伸到对天山的认知。我们在文字中没有见到天山,或者只是感受到了天上之一角,但我们的感受中,似乎又见到了天山的雄起、伟岸。

《如雾起时》在选材上往往从小处着眼,小处落笔,又努力追求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使我们能够从挤地铁、吃泡面、玉米地、林中蘑菇、酸奶拌炒米、成群的牛羊等细微的感受之中发现生活之美,并逐渐养成热爱生活的人生取向。作品具有明显的在场感,但作者不是为了描述而描述,其间蕴含着他的独到感悟与思考,因而作品不是趴在生活之中,而是站立在现实之上。《冀北乡下的云天》篇幅很短:

屋瓦之上,即是云天。已凉天气等待,在乡下。风吹过的地方,是大海的寂静。午后,云片布满天空,呈壮阔的排列。风凉了,天空分外清醒,如想通了一般。人们,闲适的人们,散坐在房屋的根脚,如这云天一般。

轮廓式的勾勒,写出了冀北乡村的天地人物,尤其是写出了人们的闲适,这种天人合一的氛围恰好是作家所看重的,他自己也投入其中,怡然自得。可以说,整部诗文集都以现代的方式、现代的眼光、现代的笔触,重新解读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现代的胸怀。

《如雾起时》是一部以轻柔、细腻为主要风格的诗文集,作者尽量不使用空洞的大词语,避免口号化的表达,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书写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由此引发读者对山水的审美体验,对文字的独特感触。作者在文字中体现出来的对安静的人生、纯静的心灵的追寻,蕴含着一种直击人心的艺术力量。而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各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创造。当然,一个作家如果只知道赞美,只写出了现实的表现,那么他可能就只见到了世界的一面。高永伟不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到人世的艰辛,见到被抛弃的人,见到苦苦挣扎的现实,也从中见到了勤劳、善良,他对世界的赞美,恰好是从这些美好品质中生长起来的。这些美好品质给作品带来了光亮,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此,他试图写出的是多面相的世界、多侧面的人生,是一个记者心的真实世界。

总之,《如雾起时》是一本观察细腻、笔触优美、情感浓郁、淡雅悠远的诗文集,其篇幅和情感取向和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为浮躁的人们提供一份安静,为奔波的人们提供一份慰藉,为迷茫的人们提供一条与自然对话、走向自我纾解、自我调适的心灵路径。

(作者系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