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年近70,是时候创作《昆仑约定》了

发布时间:2025-04-02 09:17:1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蒋肖斌 | 责任编辑:孙灵萱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家毕淑敏的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一场新书活动在北京举办。

《昆仑约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

《昆仑约定》书封。人文社供图

毕淑敏说,写《昆仑约定》是自己埋在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她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年轻的时候没有写,是怕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没办法把那些强烈的震动感表达清楚。出于私心,我特别希望这部小说在生命末期临近的时候去完成,所以我决定尽可能延后。但,岁月不饶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写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经70岁了,那就开始吧!”

当主持人李思思问到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时,毕淑敏答道:“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写这部长篇的过程中,我一共住了4次医院、3次急诊,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已经完成了。”

同为作家的梁晓声也曾面临过这样的情况,他坦言:“当时《人世间》的初稿已完成,心里会有一种感觉:最后要做的那件事,大体上已经做完了,是‘对得起此生’的感觉。”最后那件事,于梁晓声而言,是《人世间》,于毕淑敏而言,便是《昆仑约定》。

梁晓声认为,《昆仑约定》的难能可贵,在于亲历性。这是一部在题材上填补空白的作品,反映高原战区8名16-18岁之间的女卫生兵集体生活经历。这对军旅题材有填补性,对整体的当代文学也是如此。

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医学背景与人文关怀,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视角。她的作品融合心理学、医学与社会观察,在严肃文学与大众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著名评论家雷达曾如此评价:“毕淑敏是一位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